北京农学院“十四五”时期专业建设
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2021—2025年)
为加强专业内涵式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农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制定背景
“十三五”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克难攻坚,勇于进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绩
1.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合理规划并不断完善选考科目设置,在满足专业生源要求的同时积极招徕优质生源。截止到2020年,北京地区的新生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97.59%,考生一专业志愿报考率超过100%,最高达300%以上。22个专业的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100%。京外录取分数稳中有升,约1/3的外省录取最低分超过或接近一本线或特殊类型控制线。
2.专业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确定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类别,修订了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首都农林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设4个新专业、3个专业方向,停招7个专业。获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荣获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3.课程建设成绩斐然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课程思政建设对所有课程的全覆盖,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突出课程对毕业目标的支撑作用、课程设计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作用。建设校级优质本科课程19门,北京市级优质本科课程8门,北京市级优质本科教材课件8项,编写省部级规范教材26部。
4.实践育人不断强化
进一步优化“3+1”人才培养模式,调整“1”部分的实践教学安排和学分设置,农、工、理、艺专业实践环节学分达到30%以上,管、经、法25%以上。修订或制订了14项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建设了1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为引领的200余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基地。推进实施省部级及以上实验教学平台的年度考核与验收。
5.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3人,2019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2020年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1人,建设校级教学团队共40个。
6.教学质量监控有力
构建了“四位一体”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构了以课程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课程质量分析报告和课程质量评价表等为支柱的课程质量评价新标准。2019年,圆满完成审核评估专家入校检查工作,评估专家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给予积极肯定。
7.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学生在学科竞赛等活动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实现国家级奖励历史性突破。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 96%以上。超过三分之二的毕业生在行业内领域内就业,本科涉农专业行业内就业率在 80%以上。武书连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显示,从 2019 年至 2021 年连续三年我校将 C 级生源的学生培养成为 B+级质量的毕业生。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招生工作仍需持续改进
专业间生源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均衡现象。部分专业报考率、志愿满足率和一志愿录取率不高。招生宣传渠道和形式仍然不够宽阔。
2.专业格局和内涵建设仍需深化
主干专业不够强,特色专业不够优,传统专业需升级,专业建设亟需构建以新农科为引领的、能够强有力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布局。
3.课程与教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尚未形成完整体系,部分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够,部分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教材编选程序不明确,审核力度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4.实践育人模式仍需不断优化
实践育人模式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校企、校研协同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与类型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5.教师教学能力需要稳步提升
学校基层教学组织薄弱,教师投入教学动力不足,缺乏深层次教学研究,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
6.教学质量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学校的自我评估制度还不完善,外部监控评价工作尚需加强。二级教学单位等基层教学质量监控比较薄弱。
7.学生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课堂教学效果仍需进一步提升,学风不够浓厚,考试考核形式不够多样有效,毕业论文质量还需进一步改进。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等新形势迫切要求学校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路径,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2.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北京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学校发展提出新要求,迫切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主动对接首都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服务转型升级。
3.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首都教育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持续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建设一批一流专业提供广阔空间。
4.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需求
以高水平为目标、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分类办学,迫切要求学校改变教育观念,找准发展定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扎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动北京农学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首都发展作为价值追求,把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持续不断强化新农科专业建设和都市农林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招生工作
1.目标任务
提升京内外录取生源质量,初步形成专业招生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在京内录取最低分位次提升500-1000位。
2.实施措施
(1)研究专业组设置办法,突出优势专业,打造学校专业品牌,对学校整体水平和其他专业起到正向拉动带动作用。
(2)采取各种有利的方式开展招生宣传,组建招生学生宣传团、助理团。充分调动院系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招生宣传活动。
(3)通过专业展播、公众号短视频、秒懂百科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学校和专业,增加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全方位改进录取通知书及周边文创品的设计和制作。
(5)研究、制定、推进专业动态调整体系制度,实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
(二)专业建设
1.目标任务
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农科教育特色凸显,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增设生物育种技术等新农科本科专业 3-4个,增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业态需求专业1-2个,增加林学的古树保护方向等新方向3-4个。新增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2-3个省部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力争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取得新突破。
2.实施措施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首都农林领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稳定专业规模,调整专业结构。
(2)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行稳做强农科专业,提质做精其他专业,建立具有都市型现代农林业特色的专业群。
(3)统筹谋划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一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1.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OBE”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课堂、进教材,力争国家级、省部级优质(示范)课程和优质(规划)教材质、量双提升。建设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0-25项、教材课件10-15项、教案10-15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15门,省部级规划或特色教材30-35部。
2.实施措施
(1)深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内容等。
(2)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提高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契合度;及时引入前沿知识,实现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推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推广互动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完善课程中心在线学习平台功能,增加移动端应用功能。
(3)加强本科教材建设管理。制订本科教材管理相关规定,建立校、院两级教材工作委员会,规范教材编写、选用、资助等,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
(4)以评促建。组织各类各级课程和教材类评选工作,以评选检验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效,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四)实践教学建设
1.目标任务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新建校外实践创新基地15-20个,校企、校院协同育人渠道拓展,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初步形成。推进耕读教育,有序安排30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观摩、集体劳动和专业实践。
2.实施措施
(1)优化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调整“1”部分的实践教学安排和学分设置,学生深入生产、研发、管理一线实习实践不少于3个月。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考核办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对实践学习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2)健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协同。重点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高水平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产教融合联盟等育人平台。
(3)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科教深度融合,搭建校院、校所协同育人渠道。
(五)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1.目标任务
促使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创新能力,新增省部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5-8名,省部级教学创新大赛获奖10-12项,省部级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优秀教学管理人员、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5-8个(名)。
2.实施措施
(1)完善教师教学激励体系。建立校级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名师奖、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等的评审机制,完善校级和市级各奖项的考核要求,以赛促教,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2)强化教师教学培训。建立常态化教师教学培训体系,拓展培训资源,丰富培训方式,继续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培训力度。
(3)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相关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加强、完善校级教学团队的考核机制,培育市级优秀育人团队。
(六)教学质量建设
1.目标任务
进一步健全本科教学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本科教学评估长效和动态评估机制,形成内外联动、闭合循环的反馈改进机制,圆满完成教育部审核评估工作。
2.实施措施
(1)实施基于“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制定专业类(课程群)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完善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强化督导结果使用,将督导结果使用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激励、教师奖惩机制紧密结合,完善学生信息员制度。
(3)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标杆作用,增加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引导和示范。
(4)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强化外部监控评价工作。
(七)中外合作办学
1.目标任务
走具有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加强和完善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外高校开展的本科“3+1”中外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工作。
2.实施措施
(1)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完善退出标准,规范退出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和服务水平。
(2)严把毕业出口关,督促国际学院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八)学生培养
1.目标任务
树造良好学习风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强化对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2.实施措施
(1)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研讨式、探究式的全员参与教学模式。强化学业警示、推进学分制建设、严格付费重修制和学业淘汰制。严格执行学生请假制度保证出勤率,杜绝学生懒学怠学现象,提升校园环境育人作用。
(2)推广在线考试,逐步建立考核方式多样、考试时间和次数灵活、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程考试体系。
(3)严把毕业出口关,全面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完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程序与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