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未使用 > 高教研究会 > 教育与教学方法 > 正文

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9-20 】

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摘自《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

 

关于研究性学习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定义。有人说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研究”的学习,有人说“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总之,都是强调学习中的认识循环要从实践(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理论(知识)”开始。

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就称为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的优点是“三强调”。即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面对真实的科学、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科学的内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重要素质。研究性教学的缺点是,如果处理不好,会降低学习效率,浪费教学的时间,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由上看出,研究性教学和“授-受”型教学是两类不同的,都有理论根据,都有实践效能,各有优缺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让它们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以求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对研究性教学的提倡还刚刚开始,实践更是不够。而从引进的国外的经验来看,它很可能对解决目前我国大学中存在的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利创新能力培养的严重教学问题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我国大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它认真研究、认真探索、认真实践。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该指出,虽然研究型大学的创建推动了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是研究性教学不是为研究型大学所专用的。社区大学、独立大学、高职学院,甚至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中也应该研究和运用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只不过运用的具体层次和具体方法有所不同罢了。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为了在实际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仅有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和定义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它的基本模式。只有有了基本模式才能更具体地体会到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其他教学的区别以及如何运用它。遗憾的是,笔者还没有看到有关在大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的论述。在这里,笔者拟参考一些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而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典型模式提出一种大学研究性学习以及相应的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与青年教师讨论。这个模式由七个阶段组成:

1)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某一单元(这一单元可理解为一门课、一个单元课、或一次课)的学习,在知识上、理论上学到些什么?在能力上得到些什么?在实践上能做些什么?在情感上能体验到什么?

2)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开始。恰当的尖锐的充满矛盾的问题,是引发思考的最好刺激物,是唤起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好向导,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关。在学生还缺乏研究性学习经验时,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在有了经验以后,最好是在教师交代了有关事实材料或演示了某些实验之后,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经过讨论来提出。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考虑两点:第一,问题要尖锐,充满矛盾。第二,预计问题的解决一定需要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希望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知识与能力。

3)答案的假定。一个人,包括大学生在内,在学习之前,脑子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来的。当有问题摆在面前时,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理论和事实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大胆地(或谨慎的)假设。此时,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有一定根据的猜测、预测、推理等内部思维活动或初步的资料搜集和实际调查研究对问题形成假定性的答案。

4)求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很多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在这一阶段完成。

所谓求证是通过探究,寻找证据,证明假设的答案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或部分正确的。即证是或证伪。这个求证的过程,可能要用理论的证明,也可能需要用实验的证明,还可能是事实的和数据的证明。这其中需要学生补充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也需要诸如归纳或演绎的推理能力以及实验能力,甚至会有“顿悟”或“灵感”产生。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也可以亲自讲一些课。也可以组织全作与讨论以帮助学生完成求证。

5)结果的诞生。解决问题的最后,当然是得出一定的结果,不能不了了之。结果可能与当初的假设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不一致就是当初的假设被证伪。经过重新探究,再假设,再求证。直至被证实。结果的形式由问题的性质而定。可能是理论性的,也可能是实践性的。

6)表达(公式)与交流。在真正的科学研究中,取得结果以后,要向社会公示,与同行交流,接受质疑。如经受得住同行的质疑,便取得承认,贡献于社会。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也应有类似的过程。即取得结果以后,可以向同学和老师作一报告,与同行交流,接受同学与老师的质疑。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为了准备报告,学习者一定要对自己的探究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概括,进一步的去伪存真,从而进一步确认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习者的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同时,在虚心、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态度。

7)应用与深化。通过公示、表达与交流得出的结果,对学生来讲,只是完成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它只是从一个具体问题得到的,它的可告性、普遍性还缺乏考验。因此,还应让学生把所得的结果(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样对这个结果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完成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而且在这个新的应用中还会发现新问题,引出下一轮的研究性学习。

以上程序可以归结为由①确定教学目标–②形成问题–③假定答案–④求证–⑤得出结果–⑥表达与交流–⑦应用与深化组成的研究性学习或研究性教学的七阶段基础模式。

应该指出,以上的第①阶段和第④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有第①个阶段,才体现了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的模式,而不是进行单纯的没有教学任务的研究的模式。在第④阶段中的求证过程,也不同于真正研究工作中的求证过程,它是带有教学目标的求证过程。

整个七个阶段,即体现了研究性,也体现了学习性(教学性)。在具体实行时,研究性与学习性的比重安排,视具体课程的性质和学习阶段而定。如对于一、二年级学生设置的基础型和专业基础型课程可稍偏重于学习性。对于为三、四年级学生设置的研究型和专业型课程可更偏重于研究性。

怎样开展研究性教学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怎样开展研究性教学呢?由前面的讨论不难看出研究性教学和“授-受”型教学虽有不同,但不是完全对立的。随着人们对教学认识破深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逐渐增加了不少研究性教学的因素。因此,实践中研究性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一个是利用和改造已有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模式,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1.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如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出现的在前面操作篇中已做过介绍的新生研讨课。让大学生一入学就能接触最有名望的教授,感受到研究的气氛。又如科研训练课,推广“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让大学生尽早地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感觉真实的科研探究过程。又如开展与现代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合作双赢的的专业实习。再如开设更多的讨论课。讨论是研究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环境。现代重大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不经过任何讨论而由一个人孤立完成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在讨论中学习。

2.利用与改造已有的教学模式

其实,认真利用好已有的教学环节,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研究性教学的水平,如:

1)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研究性。“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是我国大学的优秀传统。在所有传统的的教学环节中,它是最贴近现在提出的研究性教学的要求的。一般讲,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需要经过上述的研究性教学的七个阶段。因此只要用现在的研究性教学思想重新整理一下,它就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性教学环节。而且这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一般为16周,约占总教学时间的1/8。这个环节搞好了,研究性教学的成分就加强了。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也是具有很强研究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其内容和过程比毕业设计稍单纯些和稍简单些。在这一环节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也不会有太大困难。

3)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验也可以成为重要的研究性教学环节,特别是近年来倡导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更能体现这一特征。但是,在实践中,有个别学校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只是写在实验教材中,徒有虚名,并没有给学生真正开出。

4)课堂讲授:相对来讲,课堂讲授是开展研究性教学最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其难点就在于这样一个教学形式不能给出足够的学生自己探究的时间。一个两三百人的课,一次讲课的时间只有90分钟或100分钟,需要涉及的知识又那么多,所以,在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进而,只能是教师讲给学生听。即使有一点师生之间问答的互动,那也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为,不可能使学生开展充分的探究。这是人们批评这一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但是,队了这一点之外,研究性教学基本模式的其他方面要求,课堂讲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教学目标明确,从问题开始,对问题答案的假定、求证,得出结果和结果的应用和新问题的发现等。在讲授中不但讲述知识、理论的本身,也讲述科学家、研究者的探究过程或讲授者本人的探究或理解过程。因此,这种讲授也可以看成是具有研究性的。实际上,本书在操作篇中讨论“讲课”一章的基本观点,就是根据这一认识提出的。如果把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实验和课上课下阅读、思考与研究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只有课堂讲授一个教学环节是不能形成研究性教学的。而没有课堂讲授也很难构成一个实用的有效率的研究性教学。因为不能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来一次亲自探究,这样既不现实也不必要。所以,笔者认为,大学教学应把研究性教学和“授-受”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但实行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绝非易事。它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提出,但终因对实行者要求过高而失败。今天之所以又重新提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当今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天有了越来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它将从技术上帮助我们创建很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条件,以促使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的成功。

 

**********************************

 

摘自:《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龚绍文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