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北京农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四年级300余名师生,在春意盎然的校园里展开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社会实践研学活动。这场活动以"童心探农趣,科技润青苗"为主题,通过四个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模块,为青少年搭建起连接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农业的认知桥梁。


把节气课“种”进北京的四季里
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农耕智慧"主题课堂上,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奖获得者赵波副教授以北京地区春日的野菜为引,引导孩子们在互动问答中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密码。当"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与校园中盛开的月季花相遇时,孩子们纷纷表示节气不再仅仅是日历上的符号,抽象的气候规律化为一幅可感知的自然画卷。


小学生与智慧农业“新伙伴”对话
在智慧农业研究院,移动机器人体验区转变为和学生们的互动空间。科研人员以孩子们熟悉的"机器猫"为切入点,生动讲解农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分组操控移动机器人完成作物巡检任务,在实践中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

立体种植架激发对都市农业的想象
在智能连栋温室,立体种植架搭建竞赛点燃了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在植科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们化身"都市小农人",学习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行原理,并亲手种植多肉植物。"原来不用土壤也能种菜!"孩子们对现代农业拥有了新的认知。正高级实验师杨瑞老师表示:"通过亲身参与,抽象的科技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认知,这正是劳动教育的精髓所在。"


从实验室到餐桌的科技转化
在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展厅,"种花果实"主题展览通过四组沉浸式故事场景,将农业科技成果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结。从育种实验室到市民餐桌,从可转化专利到乡村振兴,孩子们在这里读懂"一粒种子的旅程"。带队的李老师感慨:"这些生动的教学场景,把既熟悉又讲不清楚的农业科技变成了孩子们'摸得着'的生活智慧。"


这场持续一整天的研学之旅,不仅在小学生们心中播撒下农业科技的种子,更彰显了农业高校耕读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社会担当。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都市农林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始终秉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学校将持续深化“大手拉小手”耕读教育服务模式,打造更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平台,培养青少年的农耕文化自信,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北农力量。
